會員資料
生日:
關心議題:
身心障礙福利
個人介紹:
一、成立緣起
創辦人李林樹老先生原本是一位教育工作者,同時以傳福音為一生志業,他曾在新竹五峰鄉及尖石鄉的高山部落區擔任小學校長,當地原住民因喜愛校長課後教唱的詩歌,常夜晚持火把來聚會,黑暗中火炬的光與熱,點燃他為原民服務的心,當時原民青年謀生不易,經常與酒度日,於是老先生開始成立山地習藝所,幫助原民有一技之長,並持續把福音傳到深山去,直到辭去教職。 離開山地鄉後,在神的安排下,李林樹老先生有次陪同教友探望他住在療養院的智障孩子,當時該院收容年齡限於15歲以下,教友擔憂孩子長大後何去何從的無助眼神,深深烙印在老先生心裡,於是決定將原本家族在中壢育英路開設的幼稚園園區,轉變為收容成年智障者的家園,雖面臨家族反對,仍堅持照顧弱小的事工。 在早期政策及照顧機構不足的情況下,中壢服務區很快的從10幾位住民開始,一傳十,十傳百,短短10年間增加至300多位,而35年來,啟智中心的服務也從住宿拓展至職業訓練、休閒及復健療育等多元面向。 李林樹老先生於2011年回歸天家,他的事工已由下一代及專業同工傳承下來,繼續實踐耶穌的愛。 「啟智」的由來: 1977年創辦人李林樹長老以「因材施教,啟發智能」為宗旨,將組織定名為「啟智技藝訓練中心」,並於1988年向內政部辦理財團法人登記,「啟智」一詞,是由李長老所創始的,隨著收容人數越來越多,啟智中心知名度也越來越高,當您來到中壢搭計程車,只要告訴司機「到啟智中心」,司機就會將您準確的載到位於育英路的服務區。 然而,沒想到「啟智」後來成為台灣心智障礙服務的法定用詞,普遍使用如○○啟智中心、○○啟智學校等,這個意外的發展反而使本中心成了「沒有名字」的組織,另一方面,外國朋友看到組織直譯的英文「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 for the Intellectually &Developmentally Disabled」也難以理解這個組織為何沒有名字。 由於改名需耗費很多的資源,於是我們先將英文改為「Qi Zhi Vocational Training Center」,以音譯「啟智」=「Qi Zhi」做為中心英文名字,當2011年創辦人回歸天家,我們更不捨他所啟動的服務名稱被更改,決定仍繼續使用「啟智」;2013年,服務三十五年來第一次發行的定期刊物也定名為「啟智季刊」,以延續創辦人服務心智障礙者的理念。

二、服務內容
本中心服務內容包含日間活動及晚間生活服務,並依服務對象之能力提供下列服務:
(一)居家生活:生活自理、家事操作、簡易烹飪、整理衣物、居家安全等訓練。
(二)社區生活:社交禮儀、人際溝通、交通能力、社區參與。
(三)休閒生活:休閒活動的認識與嗜好興趣的培養。
(四)健康照護:健康與安全之照顧與改善。

三、服務對象
(ㄧ)凡持有身心障礙手冊,障礙類別為第一類及多重障礙、障礙等級為中、重度以上。
(二)服務對象年齡須為年滿十八歲以上。
(三)無法定傳染疾病及精神疾病者。
(四)需加強生活自理訓練及社會適應、職業適應能力者。